日期

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樂類
五經總義類
詩類
書類
論語類
四書類
經解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政書類
故事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正史類
職官類
史鈔類
傳記類
載記類
法制類
時令類
雜史類
器用類
儒家類
類書類
醫家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術數類
農家類
天文算法類
雜家類
法家類
兵家類
譜錄類
道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曲類
詞曲類
楚辭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史傳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密教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涅槃部類
法華部類
經集部類
般若部類
本緣部類
洞真部
洞玄部
洞神部
正一部
太清部
續道藏
太玄部
太平部
清代道教文獻
君举亦著周礼说)
(十二篇素善文叔论议相出入所以异者君举以后准/前由本朝至汉溯而通之文叔以前准后由春 秋至
本)
(朝沿而/别之)陈傅良周礼说一卷(通考作十三卷曰中兴艺/文志傅良之言 郑氏之)
(误三王制汉 (第 5b 页)
 (阳位也夏至祀地于北郊阴时阴位也以类求神则/阳时阳位不可以求阴也是大不然冬至南郊既祀)
 (上帝则天地百神莫不从祀古者 秋分
夕月于西郊/亦可谓阴时阴位矣至于从祀上帝则冬至而祀月)
 (于南郊议者不以为疑今皇地祇亦从上帝而合祭 …… (第 13a 页)
    轼乃以百神从祀之故谓皇地示亦宜从上

    帝而合祭于圜丘其失一也谓古者 秋分

    月于西郊亦可谓阴时阴位矣至于从祀上
    帝则冬至而礼月于南郊以破阳时阳位不
     (第 18b 页)
可求阴之说夫既不以配月从祀之故而废
     秋分
之夕月何得以地示从祀之故而废夏
    至之方泽耶其失二也告祭不及地示或经
    偶遗之昊天有成命 (第 18b 页)
 言赐四品服俸卒从其请又赞成二郊配飨议语详
 礼志言自是大蒙帝眷
 (王圻续通考修撰姚涞议略云古之祭日于坛谓春/分也祭月于坎谓 秋分
也其阴阳先后之序义则得)
 (之从之可也若冬至夏至之祭臣于此窃有疑焉周/人以建子之月为岁首故冬至祭天 …… (第 22a 页)
 以日月星辰风云雷雨从祀建方泽于北郊夏至祀
 地以岳镇海渎陵寝诸山从祀俱奉太祖高皇帝配
 又建朝日坛于东郊以春分祭日无从位建夕月坛
 于西郊以 秋分
祭月亦以星辰从祀俱不奉配今分
 祀已久似难纷更宜照例南北二郊于冬夏至日恭
 请圣驾亲诣致祭仍奉太祖高 (第 43a 页)
   大雩
隋书高祖本纪开皇三年四月旱甲申上亲祈雨于国
城之西南癸已上亲雩
礼仪志隋雩坛国南十三里启夏门外道左高一丈周

百二十尺孟夏之月龙星见则雩五方上帝配以五人
帝于上以太祖武元帝配享五官从配于下牲用犊十
各依方色京师孟夏后旱则祈雨理冤狱失职存鳏寡
孤独赈困乏掩骼埋胔省徭役进贤良举直言退佞谄
黜贪残命有司会男女恤怨旷七日乃祈岳镇海渎及
诸山川能兴云雨者又七日乃祈社稷及古来百辟卿
士有益于人者又七日乃祈宗庙及古帝王有神祠者
又七日乃修雩祈神州又七日仍不雨复从岳渎已下

祈如初典 秋分
已后不雩但祷而已皆用酒脯初请后二
旬不雨者即徙市禁屠皇帝御素服避正殿减膳撤乐或
露坐听政百官断伞扇令 …… (第 2a 页)
 武舞用凯安(词同冬/至圜丘) 送神用豫和(词同冬/至圜丘)
唐六典凡京师孟夏以后旱则先祈岳镇渎海及诸山
川能兴云雨者皆于北郊望祭又祈社稷又祈宗庙每
七日一祈不雨还从岳渎如初旱甚则修雩
旧唐书元宗本纪开元四年二月以关中旱遣使祈雨

于骊山应时澍雨令以少牢致祭仍禁断樵采
文献通考开元十一年初孟夏后旱则祈雨审理冤狱
赈恤穷乏掩骼埋胔先祈岳镇海渎及诸山川能兴云
致雨者一祈不雨还从岳渎如初旱甚则大雩 秋分

不雩初祈后一旬不雨即徙市禁屠杀断扇造大土龙
雨足则报祀所用酒脯醢报准常祀皆有司行事已齐
未祈及经 (第 4a 页)
 夏至数四十六日则天子迎秋于西堂距邦九里堂
 高九尺阶九等白税九乘旗旄尚白田车载兵号曰
 助天收唱之以商舞之以干戚此迎秋之乐也自
 分
数四十六日则天子迎冬于北堂距邦六里堂高
 六尺堂阶六等黑税六乘旗旄尚黑田车载甲铁鍪
 号曰助天诛唱之 (第 36a 页)
    祭月于西祭日于坛祭月于坎祭法王宫祭
    日也夜明祭月也陈用之谓日坛名王宫以
    有君道也月坛名夜明以昱乎夜也祭以春
     秋分
者天地至尊故祭于阴阳之始生而以
    二至日月次天地故祭于阴阳之正中而以
    二分此日月之正祭 …… (第 1b 页)
 (周氏谞曰月为阴而/盛于夜故曰夜明)
祭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注幽明/者谓日)
(照昼月照夜于疏此经及下经皆据春分朝日 秋/分夕
月祭日 坛谓春分也祭月于坎 (第 2b 页)
秋分
也)祭日
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注端正也朝疏祭/日于东用 旦之)
(时是为外祭月于西乡夕之 (第 2b 页)
时是为内是以别外内以/正其位也而崔氏云祭日于坛祭月于坎还据上文郊)
(祭之时今谓若是郊祭日与月当应同处何得祭日于/坛祭月于坎日于东月于西祭不同处则崔说非也崔)

(又云日月有合祭之时谓郊祭天而主日配以月其礼/大用牛各祭之时谓春分朝日 秋分
夕月其礼小故祭)
(法用少牢今谓小司徒云小祭祀奉牛牲郑注谓玄冕/所祭自玄冕皆用牛也何得用少牢今谓祭法 …… (第 3a 页)

(疏阴谓夜也阳谓昼也夏则阳/长而阴短冬则阳短而阴长)
 (慕容氏彦逢曰此明分祭之礼所谓春分朝日 秋分/
夕月是也日昱乎昼月昱乎夜则日月以昼夜而分) …… (第 3a 页)
 (四类日月星辰兆日/于东郊兆月于西郊)
    蕙田案祭日于坛祭月于坎祭日于东祭月
    于西注疏谓春分朝日 秋分
夕月是也崔氏
    谓还据上文郊祭之时祭法王宫祭日夜明
    祭月注先儒亦有谓从祀于郊者皆非是夫 …… (第 4a 页)
    固在南郊方丘固在北郊矣而祭天则于冬
    日至祭地则于夏日至是即后天乾北坤南
    之义也朝日固在春分夕月固在 秋分
矣而
    朝觐则礼日于南门之外礼月于北门之外 …… (第 5a 页)
 (魄于西是也此/阴阳所以分也)

国语周语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
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注明神日月/也礼天子以)
(春分朝日以 秋分
夕月拜日于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必矣)
鲁语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日中考政
与百官之政 …… (第 6a 页)
少采夕月与大史司载紏虔天刑日入监九御使洁奉
禘郊之粢盛而后即安(注夕月以 秋分
紏恭也虔敬也/刑法也或云少采黼衣也昭谓)
(朝日以五采则夕月其三采也载天文也司天文谓冯/相氏保章氏与 …… (第 6b 页)
 (方明此所谓大朝觐者也常岁春朝朝日诸侯有修/岁事而朝者岂亦帅之而出欤国语大采朝日少采)

 (夕月盖/日朝焉)
    蕙田案国语大采朝日少采夕月韦注亦以
    春 秋分
之祭释之盖古者无旦夕拜日月之
    礼也旦夕常于殿下拜日月乃汉氏之礼魏
    文尝以烦亵讥之良是 …… (第 7b 页)
    之盖误
典瑞王晋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朝日(注缫有/五采文)
(所以荐玉木为中干用韦衣而画之就成也王朝日者/示有所尊训民事君也天子常春分朝日 秋分
夕月觐) (第 10a 页)
(礼曰拜日于东门之外晋读为搢绅之搢谓插于绅带/之间若带剑也 疏云王朝日者示有所尊训民事君)
(也者王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故春分朝日 秋分
夕月/以王者至尊犹朝日夕月况民得不事君乎是训民事)
(君也云天子常春分朝日 (第 10b 页)
秋分
夕月知者案祭义云祭/日于东祭月于西又玉藻云玄端而朝日于东门之外)
(又觐礼春拜日于东门之外既春拜日于 (第 10b 页)
东/明秋夕月于西故知春分朝日 秋分
夕月也)
圭璧以祀日月(注圭其邸为璧取杀于上帝并疏祭日/月谓若春分朝日 (第 10b 页)
秋分夕
月 大报天)
(主日配以月又月令云祈来年于天宗郑云天宗日月/星辰亦是也祭法埋少牢已下祭日月星辰谓祷 …… (第 10b 页)
 南门之外礼月于北门之外五也雪霜风雨之不时
 于是乎禜之六也夫因郊蜡而祀之非正祀也类禜
 而祀之与觐诸侯而礼之非常祀也春分朝之于东
 门之外 秋分夕
之于西门之外此祀之正与常者也
 日言朝则于日出之朝朝之也月言夕则于月出之 …… (第 12b 页)
 分之礼也齐何佟之曰王者兄日姊月马郑用二分
 卢植用立春佟之以为日者太阳之精月者太阴之
 精春分阳气方永 秋分
阴气向长天地至尊故用其 …… (第 13b 页)
    如此其他则无所别礼书云夕月之礼杀乎
    朝日亦未知所据至杜氏通典仍崔氏之谬
    今不载
 杨氏复曰典瑞朝日注云天子当春分朝日 秋分

 月玉藻朝日于东门之外注云朝日于春分之时马
 融郑康成皆同此说贾谊亦曰三代之礼春朝朝日
 秋暮夕 (第 15a 页)
月所以明有敬也盖冬至祭天夏至祭地此

 祭天地之正礼也春分朝日 秋分
夕月此祭日月之
 正礼也陈氏云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
 月次天地故祭以二分此言是也所谓兆日于东 …… (第 15b 页)
    乃出震西则生明端其位也兆于东郊者以
    坛兆于西郊者以坎坛圜而明坎虚而受昭
    其象也朝以春分之朝夕以 秋分
之夕因其
    时也朝日则日中考政夕月则日入紏刑法
    其德也祀以实柴圭璧五寸缫藉五就玄端
  …… (第 16b 页)
 衣绛领袖缘中衣绛缘以行礼如故事

魏志文帝本纪黄初二年春正月乙亥朝日于东郊
晋书礼志礼春分祀朝日于东 秋分
祀夕月于西汉武
帝郊泰畤平旦出竹宫东向揖日西向揖月即郊日月
又不在东西郊也后遂旦夕常拜故魏文帝诏曰汉 …… (第 21b 页)
 通典秘书监薛靖论云案周礼朝日无常日郑玄云

 用二分 秋分
之时月多东升西向拜之背实远矣朝
 日宜用仲春之朔夕月宜用仲秋之朔(据魏书所引/则此朔字当)
 (为朏 (第 22a 页)
字/之误)淳于睿驳之引礼记云祭日于东祭月于西
 以端其位周礼 秋分
夕月并行于上代西向拜月虽
 如背实亦犹月在天而祭之于坎不复言背也犹如
 天子东西游幸朝堂之官及拜官犹 …… (第 22a 页)
 兄日姊月此其义也
晋书礼志武帝太康二年有司奏春分依旧请车驾祀
朝日寒温未适可不亲出诏曰礼仪宜有常若如所奏
与故太尉所撰不同复为无定制也间者方难未平故
每从所奏今戎事弭息惟此为大案此诏帝复为亲祀

朝日也此后废
南齐书礼志永元元年步兵校尉何佟之议曰盖闻圣
帝明王之治天下也莫不尊奉天地崇敬日月故冬至
配天于圜丘夏至祭地于方泽春分朝日 秋分
夕月所
以训民事君之道化下严上之义也故礼云王者必父
天母地兄日姊月周礼典瑞云王搢大圭执镇圭藻藉
五采 (第 23a 页)
五就以朝日马融云天子以春分朝日 秋分
夕月
觐礼天子出拜日于东门外(此处当有脱文观下卢郑/二条并是解玉藻可见) …… (第 23a 页)
也而不明所用之定辰马郑云用二分之时卢植云用
立春之日佟之以为日者太阳之精月者太阴之精春
分阳气方永 秋分
阴气向长天地至尊用其始故祭以
二至日月礼次天地故朝以二分差有理据则融玄之 …… (第 23b 页)
书监薛循请(魏书通典俱作薛靖/循请二字并衍误)论云旧事朝日以春
分夕月以 秋分
案周礼朝日无常日郑玄云用二分故
遂施行 (第 24b 页)
秋分
之夕月多东升而西向拜之背实远矣谓
朝日宜用仲春之朔夕月宜用仲秋之朔淳于睿驳之
引礼记云祭日于东祭月于 (第 24b 页)
西以端其位周礼 秋分

月并行于上世西向拜月虽如背实亦犹月在天而祭
之于坎不复言背月也佟之案礼器云为朝夕必放于
日月郑玄 …… (第 24b 页)
创旧章多阙宋氏因循未能反古窃惟皇齐应
天御极典教惟新谓宜使盛典行之盛代以春分朝于
殿庭之西东向而拜日 秋分
于殿庭之东西向而拜月 …… (第 25a 页)
    向西向拜之非是
魏书太祖本纪天兴三年二月丁亥诏有司祀日于东

礼志天兴三年春帝始祀日于东郊用骍牛一 秋分

月于西郊用白羊一
太和十五年八月甲寅集群官诏曰近论朝日夕月皆
欲以二分之日于东西郊行礼然月有馀闰 …… (第 26a 页)
    始合于经义

周书孝闵帝本纪元年二月癸酉朝日于东郊
隋书礼仪志礼天子以春分朝日于东郊 秋分
夕月于
西郊汉法不俟二分于东西郊常以郊泰畤旦出竹宫
东向揖日其夕西向揖月魏文帝讥其烦亵似家人之
事而 (第 27a 页)
以正月朝日于东门之外前史又以为非时及明
帝太和元年二月丁亥朝日于东郊八月己丑夕月于
西郊始合于古后周以春分朝日于国东门外为坛如
其郊用特牲青币青圭有邸皇帝乘青辂及祀官俱青

冕执事者青弁司徒亚献宗伯终献燔燎如圜丘 秋分
夕月于国西门外为坛于埳中方四丈深四尺燔燎礼
如朝日
周书武帝本纪保定元年春二月甲午朝日于东郊
宣帝本 …… (第 27b 页)
郊每以春分朝日又于国西开远门外为坎深三尺广
四丈为坛于坎中高一尺广四尺每以 秋分
夕月牲币
与周同
北史刘芳传芳转太常卿以所置日月之位去城里数
于礼有违乃上疏曰臣闻国之大事莫先郊祀郊 …… (第 28a 页)
 夕月奏諴夏辞 澄辉烛地域流耀镜天仪历草随

 弦长珠胎逐望亏成形表蟾兔窃药资王母西郊礼
 既成幽坛福惟厚
唐书礼乐志春分朝日于东郊 秋分
夕月于西郊广四
丈高八尺者朝日之坛也为坎深三尺纵广四丈坛于
其中高一尺方广四丈者夕月之坛也
旧唐书礼 (第 29a 页)
仪志武德贞观之制春分朝日于国城之东 秋分
夕月于国城之西各用方色犊一笾豆各四簠簋
豋俎各一 (第 29a 页)
   日月
旧唐书礼仪志王仲丘撰成一百五十卷名曰大唐开
元礼以日月为中祀
开元礼皇帝春分朝日于东郊仪 (秋分
夕月/及摄事附) …… (第 1a 页)
 唐书新罗传新罗元日相庆是日拜日月神
宋史礼志天禧初太常礼院以监察御史王博文言详
定准礼春分朝日于东郊 秋分
夕月于西郊国语大采
朝日少采夕月又曰春朝朝日秋夕夕月唐柳宗元论
云夕之名者朝拜之偶也古者旦见曰朝暮见 (第 8b 页)
曰夕案
秋分
夕月盖其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
遂行夕拜之祭以祀日未前十刻大官令率宰人割牲 …… (第 8b 页)
 巍
礼志庆历三年定朝日之圭夕月之圭皆五寸 朝日
夕月庆历用羊豕各二笾豆十二簠簋俎二
皇祐五年定朝日坛旧高七尺东西六步一尺五寸增
为八尺广四丈如唐郊祀录夕月坛与隋唐制度不合
从旧则坛小如唐则坎深今定坎深三尺广四丈坛高
一尺广二丈四方为陛降入坎中然后升坛坛皆两壝

壝皆二十五步增大明夜明坛山罍二笾豆十二礼生
引司天监官分献上香奠币爵再拜
通考元丰六年礼部言熙宁祀仪朝日坛广四丈夕月
坛广二丈以唐王泾郊祀录考之夕月坛方广四丈今
止二丈盖礼仪之误请依制广改造夜明坛从之
宋史乐志大观 秋分
夕月四首
 降神高安 至阴之精亏而复盈轮高仙桂阶应祥
 蓂玉兔影孤金茎露溢其驾星车顾于兹夕 …… (第 10b 页)
 曳胥来锵洋爰集歆我严禋西面以揖
礼志五礼新仪定二坛高广坎深如皇祐无所改
文献通考政和三年议礼局上五礼新仪朝日坛广四

丈高八尺四出陛两壝二十五步夕月坎深三尺广四
丈坛高一尺广二丈四方各为陛入坎中然后升坛两
壝每壝二十五步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三年四月己亥复举五帝日月之

文献通考绍兴三年司封员外郎郑士彦言春分朝日 秋分夕
月祀典未举望诏礼官讲求从之其后于城外
惠照院望祭位版日书曰大明月书曰夜明玉用圭璧 …… (第 11b 页)
东北当阙之
卯地门壝之制皆同方丘夕月坛曰夜明在彰义门外
之西北当阙西掘地污之为坛其中春分朝日于东郊 秋分
夕月于西郊
太宗本纪天会四年春正月丁卯朔始朝日
礼志朝日夕月仪斋戒陈设省牲器奠玉币进熟其节 …… (第 15b 页)
    大而其地不可不特设也
武宗本纪至大三年冬十月丙午三宝奴及司徒田忠
良等言曩奉旨举行南郊配位从祀北郊方丘朝日夕
月典礼臣等议春秋朝日夕月实合祀典有旨所用仪

物其令有司速备之
明史礼志洪武三年礼部言古者祀日月之礼有六郊
特牲曰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一也玉藻曰朝
日于东门之外祭义曰祭日于东郊祭月于西郊二也
大宗伯肆类于四郊兆日于东郊兆月于西郊三也月
令孟冬祈来年于天宗天宗日月之类四也觐礼拜日
于东门之外反祀方明礼日于南门之外礼月于北门
之外五也霜雪风雨之不时则禜日月六也说者谓因

郊祀而祀之非正祀也类禜而祀之与觐诸侯而礼之
非常祀也唯春分朝之于东门外 秋分夕
之于西门外
者祀之正与常也盖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
日月次天地春分阳气方 (第 18b 页)
秋分
阴气方长故祭于二
分为得阴阳之义自秦祭八神六曰月主七曰日主雍
又有日月庙汉郊太乙朝日夕月改周法常以郊 …… (第 18b 页)
中议建立而未行今当稽古正祭之礼各设坛专祀朝
日坛宜筑于城东门外夕月坛宜筑于城西门外朝日
以春分夕月以 秋分
星辰则祔祭于月坛从之其祀仪
与社稷同
明集礼坛制筑朝日坛于城东门外高八尺方广四丈
筑夕月坛于城西门外 …… (第 19a 页)
卤簿导从如来仪大乐鼓吹振作
皇帝秋夕夕月仪注 时月以 秋分日
行事 齐戒
省牲 陈设 銮驾出宫 正祭 迎神(以上并同朝/日仪惟迎神)
(奏凝和/之曲)奠玉币并同朝 …… (第 26a 页)
    改为合祭而诸礼俱废惜哉
明史礼志嘉靖九年帝谓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大明
坛当与夜明坛异且日月照临其功甚大太岁等神岁
有二祭而日月星辰止一从祭义所不安大学士张璁

亦以为缺典遂定春 秋分
之祭如旧仪而建朝日坛于
朝阳门外西向夕月坛于阜成门外东向坛制有隆杀
以示别朝日护坛地一百亩夕月护坛地 (第 30a 页)
三十六亩朝
日无从祀夕月以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共一坛南
向祔焉春祭时以寅迎日出也秋祭时以亥迎月出也
王圻续通考嘉靖九年用夏言议改建四郊兆日于东
郊兆月于西郊每岁春分行朝日礼 秋分
行夕月礼朝
日坛在朝阳门外方广五丈高五尺九寸坛面砖青色 …… (第 30a 页)
 一祝文维某年某月某朔某日嗣天子御名谨昭告
于大明之神惟神阳精之宗列圣之首神光下照四极
无遗功垂今昔率土仰赖兹当仲春式遵古典以玉帛
牲醴之仪恭祀于神伏惟鉴歆锡福黎庶尚享 维某

年某月某朔某日嗣天子御名谨昭告于夜明之神惟
神钟阴之精配阳之德继明于夕有生共赖既惟五星
列宿咸司下土各有攸分眇予之资仰承帝命君此生
民兹者时惟 秋分
爰遵典礼以玉帛牲醴之仪用修常
祭于神惟神歆鉴福我邦民尚享
图书编朝日坛嘉靖九年罢从祀建坛朝阳门外二里 …… (第 33b 页)
门外北为礼神坊护坛地三十六亩七分岁 秋分
祭夜
明之神于夕月坛东向从祀木火土金水星二十八宿
周天星辰南向丑辰未戌年上皮弁服亲祀馀年遣武
大臣摄 (第 34b 页)
 人星及角亢七宿著之常式
玉海天宝十四载三月时雨未降令给事中王维等分
祭五星坛
册府元龟德宗贞元六年春二月甲申复祀司中司命

司人司禄及灵星
五代史唐本纪同光二年九月壬子置水于城门以禳
荧惑
宋史礼志景德三年太常礼院言案月令八月命有司
享寿星于南郊注云 秋分日
祭寿星于南郊寿星南极
老人星也尔雅云寿星角亢也注云数起角亢列宿之
长故云寿星唐开元中特制寿星坛常以千 (第 24b 页)
秋节日祭
老人星及角亢七宿请用祀灵星小祠礼其坛亦如灵

星坛制筑于南郊以 秋分日
祭之
文献通考知枢密院事王钦若言寿星之祀肇自开元
伏以陛下光阐鸿猷并秩群祀而萧芗之祭独略此祠
缙绅之 …… (第 25a 页)
周伯星出实居角亢之间天
既垂休礼罔不答伏望特诏礼官俾崇祀事庶百祥之
允集介万寿以无疆诏有司详定遂请以 秋分日
飨寿
星及角亢七宿为坛南郊高三尺周回八步四尺四陛
下壝其祭器祀礼咸以灵星为准奏可 …… (第 25a 页)
秋分
所享寿星也今于坛下设角亢位以氐房心尾
箕同祀尤为无名又案晋天文志老人一星在弧南一
曰南极常以 (第 28a 页)
秋分
之旦见于丙春分之夕没于丁见则
治平主寿昌常以 (第 28a 页)
秋分
候之南郊后汉于国都南郊立
老人星庙常以仲秋祀之则寿星谓老人矣请依后汉
于坛上设寿星一位南向祀老人星其 …… (第 28a 页)
通考绍兴七年太常博士黄积言立春后丑日祀风师
立夏后申日祀雨师雷神 秋分日
飨寿星立夏日祀荧
惑从之寿星礼料用笾一鹿脯豆一鹿臡著尊一实以
法酒
通考绍兴十八年礼部侍郎沈该言国家 …… (第 32b 页)
而藏之汉高帝命郡国立灵星祠唐制立
秋后辰日祀灵星立冬后亥日遣官祀司中司命司民
司禄以少牢宋祀如唐而于 秋分日
祀寿星今拟如唐
制分日而祀为坛于城南从之 …… (第 42a 页)
朝日夕月仍以春 秋分
祭星辰则于天寿节前三日从

四年九月帝躬祀周天星辰正殿共十坛中设周天星
辰位仪如朝日
大政纪四年正 (第 43a 页)
    蕙田案此以木星为太岁
明史礼志古无太岁月将坛宇之制明始重其祭太
祖既以太岁诸神从祀圜丘又合祭群祀坛已而命
礼官议专祀坛壝礼臣言太岁者十二辰之神案说

文岁字从步从戌木星一岁行一次历十二辰而周
天若步然也阴阳家说又有十二月将十日十二时
所值之神若天一天罡太一功曹太冲之类虽不经
见历代因之元每有大兴作祭太岁月将日直时直
于太史院宜以太岁风云雷雨诸天神合为一坛诸
地祗为一坛春秋专祀乃定惊蛰 秋分日
祀太岁诸
神于城南三年复以诸神阴阳一气流行无间乃合
二坛为一而增四季月将又改祭期与地祗俱用惊 …… (第 16b 页)
 中又增雷师于雨师之次因升风雨雷师为中祀宋
 元因之国朝既于圜丘以太岁风雨雷师从祀且增
 云师于风师之次复以春秋惊蛰 秋分
后之三日专
 祀风师云师雷师雨师于国南群祀坛天子降香遣
 官行事其郡县风云雷雨师之祭一如前代之仪云 (第 47a 页)
坛制(时日/附) 风云雷雨之祀月令以立春后丑日祭风

师于国城东北立夏后申日祀雨师于国城西南兆之
于东北西南者从箕毕星位也以春 秋分
祭风云雷雨
于国南其制屋而不坛若各府州县之祀风云雷雨师
则仍筑坛于城西南祭用惊蛰 (第 47b 页)
秋分日
牲币 太岁风云雷雨师各用一太牢其币则以白
祭器 太岁风云雷雨各用尊三笾八豆八簠二簋二
酒齐 太岁风云 …… (第 47b 页)
   各府州县祭风云雷雨师仪

时日 春以惊蛰日秋用 秋分日
行事
斋戒 前三日三献官散斋二日于别寝致斋一日于
祭所执事人员斋各一日于祭所
陈设 前祭二日有司扫除 (第 55b 页)
岁用惊蛰 秋分
各后三日遣官祭山川坛诸神是日上
皮弁服御奉天殿降香中严坐殿上献官复命解严还
宫 是年又合祭东岳泰山于 (第 27a 页)
 成钟为气用金声也镈者时之气声也节度之所生
 也君臣有节度则万物昌无节度则万物亡亡与昌
 正相迫故谓之镈
 风俗通案世本垂作钟 秋分
之音也
    蕙田案以上镛钟鑮大小异名
周礼磬师掌教击编钟
 陈氏礼书磬亦编于钟言之者钟有不编不编 (第 17a 页)
废乃至今日请下太常礼院详定陶坐绌司马光代为
中丞请令宰相遵国朝旧制押班不须详定寻诏宰相
春分辰初 秋分辰正
垂拱殿未退听勿赴文德殿令御
史台放班光又言垂拱奏事毕春分以后鲜有不过辰
(第 17b 页)
秋分
以后鲜有不过辰正然则自今宰臣常不至文
德殿押班请春分辰正 (第 17b 页)
秋分
已初奏事未毕即如今诏
庶几此礼不至遂废乃诏春秋分率以辰正
文献通考熙宁元年诏自今授外任者许令转讫朝辞 (第 17b 页)
 昼夜辊转故地榷在中间使天有一息之停则地须

 陷下
周髀算经春分之日夜分以至 秋分之日
夜分极下常
有日光(春 (第 17b 页)
秋分
者昼夜等春分至 (第 17b 页)
秋/分日
内近极故日光照及也) (第 17b 页)
秋分之日
夜分以
至春分之日夜分极下常无日光 (第 17b 页)
(秋分
至春分日外远/极故日光照不及也)
冬至夏至者日道发敛之所生也(发犹往也/敛犹还也)故日运行
处极北北 (第 17b 页)
方日中南方夜半日在极东东方日中西方
夜半日在极南南方日中北方夜半日在极西西方日
中东方夜半凡此四方者昼夜易处加四时相及然其

阴阳所终冬至所极皆若一也天象盖笠地法覆槃(见/乃)
(谓之象形乃谓之法在上故准盖在下故拟槃象法义/同盖槃形等互文异器以别尊卑仰象俯法名号殊矣)
 梅氏文鼎曰周髀算经虽未明言地圆而其理其算
 已具其中矣试略举之周髀言北极之下以春分至
  秋分
为昼 (第 18a 页)
秋分
至春分为夜盖惟地体浑圆故近赤
 道则昼夜之长短渐平近北极则昼夜长短之差渐
 大推而至北极之下遂能以半 …… (第 18a 页)
 同为浑圆故易地殊观而寒暑迥别北极下地即以
 北极为天顶而太阳周转近于地平阳光希微不能
 解冻万物不生矣其左右犹能生物而以春分至
 分
为昼故朝耕而暮穫也若中衡左右在赤道下以
 赤道为天顶春分时日在赤道其出正卯入正酉并 …… (第 19a 页)
 在正卯酉之北二十三度半有奇正午时亦离天顶
 北二十三度半奇其热稍减而凉气以生为此方之
 秋冬矣自此以后又渐向赤道行至 秋分日
复在赤
 道出入正卯酉而正过天顶一如春分热之甚亦如
 之则又为其方之夏矣 (第 19b 页)
秋分
后渐离赤道而南直至
 冬至又离赤道南二十三度半奇而出入在正卯酉 …… (第 19b 页)
 (游所极此一日之四游所极也冬至夜半起于正北/一周而过一度虽每日之推移甚徵渐进而至四分)
 (周之一则春分夜半实为东游所极故夏至夜半南/游所极 秋分夜半
乃西游所极此一岁之四游所极) …… (第 29b 页)
    正南午位是为建午小暑过未宫大暑正当
    未位是为建未立秋过申宫处暑正当申位
    是为建申白露过酉宫 秋分
当正西酉位是
    为建酉寒露过戌宫霜降正当戌位是为建
    戌立冬过亥宫小雪正当亥位是为建亥大 …… (第 30b 页)
          右月五星恒星之极
后汉书志天之动也一昼一夜而运过周星从天而西

日违天而东日所行与运周在天成度在纪成日日月
相推日舒月速当其同谓之合朔舒先速后近一远三
谓之弦相与为衡分天之中谓之望以速及舒光尽体
伏谓之晦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冬夏之间则有春有
秋故日行北陆谓之冬西陆谓之春南陆谓之夏东陆
谓之秋日道发南去极弥远其景弥长远长乃极冬乃
至焉日道敛北去极弥近其景弥短近短乃极夏乃至
焉二至之中道齐景正春 秋分
焉极建其中道营于外 (第 34b 页)
 (邵子曰日为暑月为寒书/曰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
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
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书洪范星有好风星有好雨(傅箕星好风/毕星好雨)日月之行则
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注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 疏正义)
(曰张衡蔡邕王蕃等说浑天者皆云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天体圆如弹丸北高南下北极出地上)
(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下三十六度北极去南极直径一/百八十二度弱其依天体隆曲南极去北极一百八十)

(二度彊正当天之中央南北二极中等之处谓之赤道/去南北极各九十一度春分日行赤道从此渐北夏至)
(赤道之北二十四度去北极六十七度去南极一百一/十五度日行黑道从夏至以后日渐南至 秋分
还行赤)
(道与春分同冬至行赤道之南二十四度去南极六十/七度去北极一百一十五度其日之行处谓之黄道又) …… (第 2a 页)
    必兼日月言也
周髀算经凡为日月运行之圆周七衡周而六间以当六
月节六月为百八十二日八分日之五故日夏至在东井
极内衡日冬至在牵牛极外衡也(注东井牵牛为长短/之限内外之极也)
复更终冬至故曰一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一岁
一内极一外极三十日十六分日之七月一外极一内极

 汉赵君卿七衡图注第一夏至日道也出第四春
 分日
道也外第七冬至日道也皆随黄道冬至从南
 而北夏至从北而南终而复始也
 (戴氏震曰古未有黄赤道之名但谓 …… (第 4a 页)
 (为侧络之衡准黄极取正赤道准赤极取正也此七/衡皆准赤极取正以侧剖黄道为六间虞书不必定)
 (有七衡而衡之名出于古无疑日在内一衡夏至右/旋发南交于次二衡大暑交于次三衡处暑交于次)
 (四衡 秋分
交于次五衡霜降交于次六衡小雪终次/七衡冬至右旋敛北交于次六衡大寒交于次五衡)
 (雨水交于次四衡春分 …… (第 4a 页)
 东至角西至娄去极中夏至至于东井北近极故晷
 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尺五寸八分冬至至于牵
 牛远极故晷长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丈三尺一寸
 四分春 秋分日
至娄角去极中而晷中立八尺之表
 而晷景长七尺三寸六分此日去极远近之差晷景
 长短之制也去极远近难知要 …… (第 5a 页)
 长日所在度稍南故日出稍南以至于南至而复初
 焉斗二十一井二十五南北相应四十八度春分日
 在奎十四少彊 秋分日
在角五少弱此黄赤二道之
 交中也去极俱九十一度少彊南北处斗二十一井 …… (第 6b 页)
 昼夜以昏明为限日未出二刻半而明日入二刻半
 而昏故损夜五刻以益昼是以春秋分漏昼五十五
 刻
    蕙田案春分交于奎十四度少彊 秋分
交于 …… (第 7a 页)
          右黄赤道(附黄赤距纬/)
汉书天文志黑道二出黄道北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

二出黄道西青道二出黄道东立春春分东从青道立
秋分
西从白道立冬冬至北从黑道立夏夏至南从
赤道
唐书天文志凡月合朔所交冬在阴律夏在阳律月行
青道(冬至夏 (第 11a 页)
至后青道半交在春分之宿当黄道东立冬/立夏后青道半交在立春之宿当黄道东南至所冲)
(之宿亦/如之)冬在阳律夏在阴律月行白道(冬至夏至后白/道半交在 秋分)
(
之宿当黄道西立冬立夏后白道半交在立/秋之宿当黄道西北至所冲之宿亦如之)春在阳律
秋在阴律月行朱道(春 (第 11a 页)
秋分
后朱道半交在夏至之/宿当黄道南立春立秋后朱道半) …… (第 11a 页)
(交在立夏之宿当黄道西/南至所冲之宿亦如之)春在阴律秋在阳律月行黑
(春分 秋分
后黑道半交在冬至之宿当黄道北立春/立秋后黑道半交在立冬之宿当黄道东北至所冲)
(之宿亦/如之)四序离 …… (第 11b 页)
复与日轨相会凡日以赤道内为阴外为阳月以黄道
内为阴外为阳故月行宿度入春分交后行阴律 秋分
交后行阳律皆为同名若入春分交后行阳律 (第 12a 页)
秋分

后行阴律皆为异名
大衍术议曰推阴阳律交在冬至夏至则月行青道白
道所交则同而出入之行异故青道至春分 (第 12a 页)
之宿及其
所冲皆在黄道正东白道至 秋分
之宿及其所冲皆在
黄道正西若阴阳律交在立春立秋则月循朱道黑道 …… (第 12a 页)
出入之行异故朱道至立夏之宿及其所
冲皆在黄道西南黑道至立冬之宿及其所冲皆在黄
道东北若阴阳律交在春分 秋分
之宿则月行朱道黑
道所交则同而出入之行异故朱道至夏至之宿及其
所冲皆在黄道正南黑道至冬至之宿及其所冲 …… (第 12b 页)
    冲之处必自外而入内入曰行阴律出曰行
    阳律盖月道斜络黄道犹黄道之斜络赤道
    月之交犹日之有春 秋分
也月道出入黄道
    内外自初交而至中交由中交而至初交相 …… (第 14a 页)
    在冬至夏至则月行青道白道所交则同而
    出入之行异者指当交而言也青道至春分
    之宿及其所冲皆在黄道正东白道至 秋分

    
之宿及其所冲皆在黄道正西者指半交而
    言也馀交并同盖月行二十七日有奇而一
    周天每周则必 …… (第 14b 页)
 郑氏注曰冬至日在牵牛景长三尺夏至日在东井
 景尺五寸此长短之极贾公彦疏曰春分日在娄月
 上弦于东井望于角下弦于牵牛 秋分日
在角月上
 弦于牵牛望于娄下弦于东井周髀曰凡为日月运
 行之圜周七衡周而六间以当六月节日夏至在东
  …… (第 19a 页)
 之七月一外极一内极盖黄道与赤道斜交出入赤
 道南北二十四度(今测为二/十三度半)日行黄道一岁一周天
 春 秋分
正当赤道夏至入赤道北冬至出赤道南周
 礼言冬夏致日周髀言日一岁一内极一外极皆一
 义也七衡六间云者内 (第 19b 页)
一衡为夏至之日道次二衡
 为小满大暑之日道次三衡为谷雨处暑之日道次
 四衡为春分 秋分之日
道次五衡为雨水霜降之日 …… (第 19b 页)
 行一月必与日一会如朔在春分交在二至则月上

 弦行夏至道下弦行冬至道朔在 秋分
交在二至则
 月上弦行冬至道下弦行夏至道此月行冬极外衡
 夏极内衡之正轨也又如朔在春分入阳律望 (第 20b 页)

 分
入阴律则月上弦行夏至南六度下弦行冬至北
 六度朔在 (第 20b 页)
秋分
入阴律望在春分入阳律则月上弦
 行冬至北六度下弦行夏至南六度此月行冬不及
 外衡夏不及内衡之极致也又 (第 20b 页)
如朔在春分入阴律
 望在 秋分
入阳律则月上弦行夏至北六度下弦行 (第 20b 页)
 冬至南六度朔在 秋分
入阳律望在春分入阴律则
 月上弦行冬至南六度下弦行夏至北六度此月行
 冬过外衡夏过内衡之极致也然月行 …… (第 21a 页)
 文志云黑道二出黄道北赤道二出黄道南(此赤道/非天之)
 (赤道唐宋志/别名曰朱道)白道二出黄道西青道二出黄道东立
 春春分东从青道立秋 秋分
西从白道立冬冬至北
 从黑道立夏夏至南从赤道一似一岁始行交一终
 又似一岁已遍阅九道读者多不可晓今以 …… (第 21b 页)
 道东故为青道出黄道外则必在黄道西故为白道
 凡月行一道必匝天一周交初在冬至之宿交中必
 在夏至之宿而交初后半交则在春分之宿交中后
 半交则在 秋分
之宿以其出黄道东而为青道故专
 举春分之宿而言其实一周皆青道也以其出黄道
 西而为白道故专举 (第 22a 页)
秋分
之宿而言其实一周皆白 …… (第 22a 页)
 (者相乘以通之为/周天之小分可也)

邵子皇极经世圜者六变六六而进之故六十变而三
百六十矣冬至之子中阴之极春分之卯中阳之中夏
至之午中阳之极 秋分
之酉中阴之中凡三百六十中
分之则一百八十此二分二至相去之数也
 邵伯温曰皇极经世其法皆以十二三十相乘 …… (第 26a 页)
 (黄极在天环绕一岁而周四游无有不及黄道每昼/夜随极之左旋而俱左因人生回环逆溯之势太阳)
 (在其上自春分黄道赤道交点渐敛向北夏至在最/北由北渐发向南至 秋分
黄道赤道交点适半周天)
  (第 39b 页)
(秋分
后仍渐发向南冬至在最南由南又渐敛向北/而复于春分交点适一周天此日躔一岁之发敛亦)
 (无有不及也二者 …… (第 39b 页)
    蕙田案以上赤道宿度
后汉书志贾逵论曰臣前上傅安等用黄道度日月弦
望多近史官一以赤道度之不与日月同于今法弦望
至差一日以上辄奏以为变至以为日却缩退行于黄
道日得行度不为变愿请太史官日月宿簿及星度课

与待诏星象考校奏可臣谨案前对言冬至日去极一
百十五度夏至日去极六十七度春 秋分日
去极九十
一度洪范日月之行则有冬夏五纪论日月循黄道南
至牵牛北至东井率日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
度 …… (第 46b 页)
 (南极在赤道外二十三度九十分其夏至则近北极/在赤道内亦二十三度九十分其自南而北自赤道)
 (外而入于其内也则交于春分之宿其自北而南自/赤道内而出于其外也则交于 秋分
之宿交则斜以)
 (斜较平视赤道之度必多此处既多则/二至黄道视赤道之数必少理势然也)
    蕙田案 …… (第 48b 页)
张十
八度立秋中翼十五度处暑(于夏为七月商为/八月周为九月)终于轸
十一度寿星初轸十二度白露中角十度 秋分(于夏为/八月商)
(为九月周/为十月)
终于氐四度大火初氐五度寒露中房五度
霜降(于夏为九月商为/十月周为十一月)终于尾九度析木初尾十度立 …… (第 52b 页)
 张十二度谓之鹑火之次小暑大暑居之周之分野自张
 十二度至轸六度谓之鹑尾之次立秋处暑居之楚之分
 野自轸六度至亢八度谓之寿星之次白露 秋分
居之郑 …… (第 54a 页)
 (尧典寅宾出日始于仲春即此/一事亦足徵西法之本于羲和)但彼以春分为太阳
 年之第一月第一日遂不得复用古人分至启闭之
 法及春夏秋冬正名(古者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立/分 秋分
冬至夏至为八节其四)
 (并在四孟月之首以为四时之节谓之启闭二分二/至并在四仲月之中居春夏秋冬各九十 …… (第 62a 页)
 春分昏刻朱鸟七宿正在南方午地也日永星火以
 其时夏至初昏大火宫在正午也(火即/心宿)宵中星虚以
 其时 秋分
昏中者玄枵宫也即虚危也日短星昴以
 其时冬至昏中者昴宿也即大梁宫也术家以岁差
 考之尧甲辰至今已四千 …… (第 65b 页)
  宫之初谷雨过第五宫小满过第六宫夏至
    最北是为第七宫之初大暑过第八宫处暑
    过第九宫 秋分
交于赤道是为第十宫之初
    霜降过第十一宫小雪过第十二宫冬至复 …… (第 75b 页)
    昴诸星自赤道外渐移在赤道内矣唐虞时

    七星夏至值黄道第七宫之初今则值第八
    宫之末唐虞时氐宿 秋分
值第十宫之初今
    则值第十一宫之末而近氐房诸星自赤道
    内渐移至赤道外矣故曰太虚之度列宿 (第 76b 页)
 (亦与三辰/双环相衔)亦刻宿度而又斜倚于赤道之腹以交结
 于卯酉而半入其内以为春分后之日轨半出其外
 以为 秋分
后之日轨又为白单环(俞氏震曰锁/定黄赤二环)以承
 其交使不倾垫下设机轮以水激之使其日夜随天 …… (第 12b 页)
    法于书契之代也不亦迂乎
春官大史正岁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注中数/曰岁朔)
(数曰年中朔大小不齐正之以闰定四时以次序授民/时之事 疏云正岁年者谓正岁年以闰则四时有次)
(序依之授民以事故云以序事也一年之内有二十四/气正月立春节启蛰中二月雨水节春分中三月清明)
(节谷雨中四月立夏节小满中五月芒种节夏至中六/月小暑节大暑中七月立秋节处暑中八月白露节 秋)
(分
中九月寒露节霜降中十月立冬节小雪中十一月/大雪节冬至中十二月小寒节大寒中皆节气在前中)
(气在后节气 …… (第 29b 页)
则日行十四度太/其迟疾极差五度有馀)宋祖冲之始悟岁差(书尧典曰/日短星昴)
(以正仲冬宵中星虚以殷仲 秋至
今三千馀年中星所/差三十馀度则知每岁有渐差之数造大明术率四十)
(五年九月而/退差一度)唐徐升作宣明 …… (第 34b 页)
度二十四分其一南北差出入一
十四分各有定算其差极微从古不觉八曰七政诸天
之中心各与地心不同处所春分至 秋分
多九 (第 39b 页)
秋分

至春分少九日此由太阳天心与地心不同处所人从
地面望之觉有盈缩之差其本行初无盈缩九曰太阴
小轮不但算得 …… (第 39b 页)
近于午则其差时渐少十三曰
日月食所在之宫每次不同皆有捷法定理可以用器
转测十四曰节气当求太阳真度如春 秋分日
乃太阳
正当黄赤二道相交之处不当计日匀分
          右汉以来观象
 五礼通考卷一百八十三 (第 40b 页)
          右测景之法
旧唐书天文志开元十二年诏太史交州测景夏至影
表南长三十三分测影使者大相元太云交州望极才

出地二十馀度以八月自海中南望老人星殊高老人
星下环星灿然其明大者甚众图所不载莫辨其名大
率去南极二十度以上其星皆见乃古浑天家以为常
没地中伏而不见之所也阳城北至之晷一尺四寸八
分弱冬至之晷一丈二尺七寸一分半春 秋分
其长五
尺四寸三分以覆矩斜视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四分(凡/度)
(分皆以十/分为法)自滑台表视之高三十五 …… (第 23a 页)
高三十三度八分(差阳城/九分) 秋分
稍有盈缩难以目校
然大率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而北极差一度半
五百三十一里八十步而差一度枢极之远近不 (第 23b 页)
同则
黄道之轨景固随而迁变矣自此为率推之比岁朗州
测影夏至长七寸七分冬至长一丈五寸三分春 秋分
四尺三寸七分半(以图测之定气长/四尺四寸七分)案图斜视北极出
地二十九度半(差阳城五/度二分)蔚州横 …… (第 23b 页)
与南方差少冬至与北
方差多又以图校安南日在天顶北二度四分北极高
二十度四分冬至影长七尺九寸四分(定春 秋分
影长/二尺九寸三分) …… (第 24a 页)
十七度四分北极之
高五十二度周圜一百四度常见不隐北至之晷四尺
一寸三分南至之晷二丈九尺二寸六分(定春 秋分
影/长九尺八寸)
(七/分)北方日没地才十五度馀昏伏于亥之正西晨见于 …… (第 24b 页)
明然则骨
利干犹在其南矣一行因脩大衍图更为覆矩图林邑
图北极高十七度四分(冬至影在表北六尺九寸定春 秋分
影在表北二尺八寸五分)
(夏至影表南/五寸七分)安南都护府北极高二十六度六分(冬至/影在)
(表北七 (第 25a 页)
尺九寸四分定春 秋分
影在表北/二尺九寸三分夏至影在表南三寸三分)朗州武陵县
北极高二十九度五分(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五寸三分 …… (第 25a 页)
北极高三十三度八分(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二尺三寸/八分定春 秋分
影在表北五尺)
(二寸八分夏至影在表/北一尺三寸六分半)许州扶沟北极高三十四度三
(冬至影在表北一 (第 25b 页)
丈二尺五寸三分定春 秋分
影在/表北五尺三寸七分夏至影在表北五尺四寸四分)
汴州浚仪太岳台北极高三十四度八分(冬至影在表/北一 (第 25b 页)
丈二尺)
(八寸五分定春 秋分
影在表北五尺/五寸夏至影在表北一尺五寸三分)滑州白马北极高
三十五度三分(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三尺定春 (第 25b 页)
秋分
影/在表北五尺三寸六分夏至影在表北)
(一尺五/寸七分)太原府(恒春 (第 25b 页)
秋分
在/表北六尺)蔚州横野军北极高三十
(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五尺八寸九分定春 (第 25b 页)
秋分
影在/表北六尺六寸三分夏至影在表北二尺二寸九分) …… (第 25b 页)
三分芒种小暑三度四十二分小满大暑四度十
五分立夏立秋五度六分榖雨处暑六度二十三分清
明白露八度六分春 秋分
十度四分惊蛰寒露十二度
二十六分雨水霜降十五度五分立春立冬十七度四
十七分大寒小雪二十度四十七分小寒 (第 28b 页)
   观象授时
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传日中谓春分之日鸟南/方朱鸟七宿殷正也春分)
(之昏鸟星毕见以正仲春之/气节转以摧季孟则可知)目水星火以正仲夏(传永/长也)
(谓夏至之日火苍龙之中星举中则七星/见可知以正仲夏之气节季孟亦可知)宵中星虚以

殷仲秋(传宵夜也春言日秋言夜互相备虚玄武之/中星亦言七星皆以 秋分日
见以正三秋)
短星昴以正仲冬(传日短冬至之日昴白虎之中星亦/以七星并见以正冬之三节 疏马)
(融 …… (第 1b 页)
多于夜复校五刻古今/数术与大史所候皆云夏至之昼六十五刻夜三十五)
(刻冬至之昼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春分 秋分
之昼五/十五刻夜四十五刻此其不易之法也然今太史细候)
(之法则校常法半刻也从春分至于夏至昼渐长增九 (第 1b 页)
刻半夏至至于 秋分
所减亦如之从 (第 1b 页)
秋分
至于冬至昼)
(渐短减十刻半从冬至至于春分其增亦如之又于每/气之间增减刻数有多有少不可通而为率汉初未 …… (第 1b 页)
秋则北方见冬则西方见此则势自当然马融郑玄以)
(为星鸟星火谓正在南方春分之昏七星中仲夏之昏/心星中 秋分
之昏虚星中冬至之昏昴星中皆举正中)
(之星不为一方尽见此其与孔异也至于举仲月以统/一时亦与孔同王肃亦 …… (第 2a 页)
玄武之中星计仲秋)
(日在角亢而入于酉地初昏之时斗牛在午女虚危在/巳室壁在辰举虚中星言之亦言七星皆以 秋分之日)
(
昏时并见以/正秋之三月) …… (第 2b 页)
 (鹑首周初日在柳月令仲夏日在东井昏亢中周未/然也豳风七月流火则因六月昏火中矣月令言于)
 (季夏与诗合夏小正八月辰则伏三月辰系于日心/为大辰 秋分
以后日所躔之宿也与尧典合至周 (第 4b 页)
秋)
 (分日
躔寿星周初日在亢氐月令仲秋日在角昏牵/牛中周末然也夏小正十月织女正北乡则旦织女) …… (第 4b 页)
至昴尚未中以为皆承闰后节前月却使
然而此经终始一岁之事不容顿有四闰故淳风因为
之说曰若冬至昴中则夏至 秋分
星火星虚皆在未正
之西若以夏至火中 (第 22a 页)
秋分
虚中则冬至昴在巳正之东
互有盈缩不足以为岁差證是又不然今以四象分天
北正玄枵中虚九度东正大火中房二度 …… (第 22a 页)
七星七度西正大梁中昴七度总昼夜刻以约周天命
距中星则春分南正中天 秋分
北正中天冬至之昏西
正在午东十八度夏至之昏东正在午西十八度轨漏
使然也冬至日在虚一度则春分昏张一度中 (第 22b 页)
秋分

九度中冬至胃二度中昴距星直午正之东十二度夏
至尾十一度中心后星直午正之西十二度四序进退
不逾午正 …… (第 22b 页)
听哉
古法冬至昏明中星去日九十二度春分 秋分
百度夏
至百一十八度率一气差三度九日差一刻
宋史天文志四时中星见于尧典盖圣人南面而治天
下即日行而定 …… (第 23b 页)
旦娄中白露戌初三刻十三分昏河鼓二偏东四度寅
正初刻二分旦昴偏东四度 秋分
戍初二刻五分昏河
鼓二中寅正一刻十一分旦毕偏西五度寒露戌初初
刻十四分昏牵牛中寅正三刻一分旦参四中霜 …… (第 29b 页)
 即不得不更有天挈之西行此宗动所由立也
钦定恊纪辨方书今台官相传之法则于日入后八刻
起更日出前九刻攒点计起更至攒点共若干时刻五
分之以为五更日出前减朦影刻分为旦刻日入后加
朦影刻分为昏刻如春 秋分日
入至日出计四十八刻
减一更距日入后八刻攒点距日出前九刻馀三十二
刻以五分之得六刻三分自一更递加之即得 …… (第 33a 页)
  五更丑正初刻八分(娄宿第一星偏西一度十三分分/胃宿第一星偏东九度四十六)
  攒点寅初二刻八分(天囷第一星偏西七度三十七分/昴宿第一星偏东二度三十六分)
  秋分
辰宫初度(日出卯正初刻/日入酉正初刻) (昼四十八刻/夜四十八刻)
  一更戌正初刻(河鼓第二星偏西 …… (第 53b 页)
          右测中星考日躔以定岁差
周礼春官冯相氏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
(注冬至日在牵牛景大三尺夏至日在东井景尺五寸/此长短之极春分日在娄 秋分日
在角而月弦于牵牛)
(东井牛疏春分日在娄其月上弦在东井圆于角下弦/于牵 (第 65b 页)
秋分日
在角上弦于牵牛圆于娄下弦于东井)
(郑并言月弦于牵牛东/井不言圆望义可知也)
 梅氏文鼎曰日行黄道有 …… (第 65b 页)
 道与赤道同度则其东出西没及过午之度并与赤

 道无殊于此测月可得阴阳律出入黄道之真度矣
 假如二分之望月在其冲(春分之望月必在 秋分
之/宿度 (第 66b 页)
秋分
之望月必在春)
 (分之/宿度)则日没于酉正而月出于卯正日出于卯正而月
 没于酉正其出没方位必居卯酉 …… (第 66b 页)
 景既有土圭之定度(夏至尺五寸即土圭之定度也/冬至景丈三尺盖亦以土圭之)
 (度度之/而知)则月亦宜然而今测月景每有不齐则交道
 可知假如春分日在娄而月上弦于东井 秋分日

 角而月下弦于东井则是月所行者夏至日道也其
 午景宜与土圭等又如春分日在娄而月下弦于牵
 牛 (第 67b 页)
秋分日
在角而月上弦于牵牛则是月行冬至日
 道也其午景宜与土圭所度冬至长景等而徵之所 …… (第 67b 页)
 (李氏光地曰算法之要惟定二至二分为先二至定/则律元正矣必也立表测晷检验长短之极如祖冲)
 (之及今法之密焉此冬夏致日之说也日行有赢缩/算自 秋分
至春分之前缩自春分至 (第 69b 页)
秋分
之前赢若)
 (但以百八十二日中分之以求赤道之交则晷景不/得矣此亦可以立表参求而今法更得一术用日月) …… (第 69b 页)
 (东西对望检之便得二分之正盖冬行南陆则地上/之天少而地下之天多夏行北陆则地上之天多而)
 (地下之天少其日月之东西相对者非望也惟春分 秋分
行于中道则日月对冲于地平即真望矣以其)
 (真望之在何时检二分之所在此春秋致月之说也/冬夏致日者于南 …… (第 70a 页)
度冬至之日其影极长测量晷度知冬至移旧四日前
代诸漏春分昼长 秋分
昼短差过半刻皆由气日不正
所以而然遂议造漏法春秋二分昏旦昼夜漏各五十
五刻齐及梁初因循不改至天监六年 …… (第 73b 页)
今过小暑昼犹六十刻夜犹四十刻所差亦七日有馀
及昼夜各五十刻又不在春分 秋分
之下至于日之出
入人视之以为昼夜其长短有渐不可得而急与迟也
今日之出入增减一刻近或五日远或三四十日而 …… (第 77b 页)
南北盖日行黄道与赤道斜交春 秋分日
行正当交点
与地平交于卯酉也平上下之度相等故昼夜适均春
分以后日行赤道内至夏至而极其距等圈与地平交 (第 82a 页)
于寅戊地平上下之度上多下少故昼长夜短 秋分

后日行赤道外至冬至而极其距等圈与地平交于辰
申地平上下之度上少下多故昼短夜长二分前后距
交不远黄 (第 82a 页)
 有二一由高冲离冬至有远近一由日小轮古今有

 大小也高冲自 秋分
行至冬至此三宫定冬至皆在
 平冬至前自冬至行至春分此三宫定冬至皆在平
 冬至后总此六宫上下约万年(以 (第 40b 页)
今时最高/冲行约之)皆在长
 限以其冬至汎岁实皆多于平岁实故也惟高冲正
 当 秋分
春分此两岁岁实皆平(即西法三百六十五/日五小时四十八分)
 (四十五/秒是也)离此则渐有差前三宫由平 …… (第 40b 页)
 三宫由极多而渐减以至于平是为长中之消今时
 高冲在冬至后八度其消尚未多也若高冲过春分
 而行至夏至此三宫定冬至亦在平冬至后自夏至
 行至 秋分
此三宫定冬至又在平冬至前总此六宫
 亦约万年皆在消限以其冬至汎岁实此少于平岁
 实故也前三宫由平而渐 …… (第 41a 页)
 江氏永曰经纬之辨最确而谓高冲与冬至同度为

 消极之时永已论之于前
 (梅氏又曰日行盈缩细考之则春分距夏至夏至距 秋分
虽皆缩算而其缩亦不同 (第 46b 页)
秋分
距冬至冬至距)
 (春分虽皆盈算而其盈亦不同又且年年不同细求/之则节节不同又细求之且日日不同矣其故何 …… (第 46b 页)
 (八刻十分冬至前半周一百八十三日十四刻九分/相较一日○五刻十四分八年中较数增一刻十三)
 (分/)
 江氏永曰此以半年之气前后相较验最高之东移
 若以两岁冬至春分夏至 秋分
及各节气两岁相距
 皆各有其岁实而冬至为最大夏至为最小春 (第 47a 页)
秋分
 
为近平又越数十年而诸岁实亦微有不同矣前代 (第 47a 页)
   观象授时
唐书志日躔盈缩略例曰北齐张子信积候合蚀加时
觉日行有入气差然损益未得其正至刘焯立盈缩躔
衰术与四象升降麟德术因之更名躔差凡阴阳往来

皆驯积而变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
而后迟迨日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 秋分
又及
中而后益急急极而寒若舒极而燠若及中而雨𤾉之
气交自然之数也焯术于春分前一日最急后一日最
舒秋 …… (第 1b 页)
益末为损自冬至以及春分春
分以及夏至日躔自北陆转而西西而南于盈为益益
极而损损至于无馀而缩自夏至以及 秋分
秋分以及
冬至日躔自南陆转而东东而北于缩为益益极而损 (第 2b 页)
为损自冬至以及春分春
分以及夏至日躔自北陆转而西西而南于盈为益益
极而损损至于无馀而缩自夏至以及秋分 秋分
以及
冬至日躔自南陆转而东东而北于缩为益益极而损 …… (第 2b 页)
 并同也(古法以缩末盈初通/为一限亦是此意)今据实测则自定气春
 分至夏至一象限(即古盈/末限)之日数与自夏至后至定
 气 秋分
一象限(即古缩/初限)之日数皆多寡不同又自定
  (第 8b 页)
秋分
至冬至一象限(即古缩/末限)之日数与自冬至后
 至定气春分一象限(即古盈/初限)之日数亦多寡不同由 …… (第 8b 页)
 夏至至者极也人视日极南极北立表测之景极长

 极短而昼夜之短长亦于此日为极也春分 秋分

 道与赤道交日正当其交处阳律阴律于此分而昼
 夜时刻均亦于此日平分也若景非极长极短不得
 谓之至 …… (第 22b 页)
 至元以后定冬至皆在平冬至后其相差之极亦如

 今之春 秋分
前后约二日(日躔加减差表均数最多/者二度有奇故平气定气)
 (能差二/日有奇)而术家纪冬至必据景长之 …… (第 23a 页)
 派之犹曰此在天太阳平行之平气也今乃以太阳
 视行之定冬至与来岁定冬至相距之时日折半以
 为夏至四折以为春 秋分
又均派以为诸中气节气
 无论春秋分非交赤道之日即诸中气节气亦无一
 气合乎在天之均平者矣何也平冬至与 …… (第 23b 页)
 冬至前四十馀刻其所谓恒气者以定冬至为距非
 以平冬至为根则当年恒气二分加时或近夜半前
 后者与在天之平气二分相差亦可一日矣(春分先/天 秋分)
 (
后/天)此理一行固未知郭氏亦未晓(郭氏之时/与天偶符)由太阳
 有高卑高卑又有行度两心又有微差重关未 (第 25a 页)
启故

 也今日此理已昭晰固可无疑于定气
 (梅氏又曰其所注昼夜各五十刻者必在春分前两/日奇及 秋分
后两日奇则定气也定气二分与恒气)
 (二分原相差两日授时既遵大衍议以恒气二分注/数不得复用定气故但于 (第 25b 页)
    肯反教人以凿为智哉
春秋僖公五年左氏传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注周/正月)
(今十一月冬至/之日日南极)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注/观)
(台台上构屋可以远观者也朔旦冬至数之所始治/历者因此则可以明其术数审别阴阳叙事训民)
分至启闭必书云物(注分春 秋分
也至冬夏至也/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为备
故也(疏此朔即是至日故视朔而遂登台也日之行天/有南有北常立 …… (第 5a 页)
景尺
五寸小暑晷景尺七寸大暑晷景二尺立秋晷景二尺
五寸五分处暑晷景三尺三寸三分白露晷景四尺三
寸五分 秋分
晷景五尺五寸寒露晷景六尺八寸五分
霜降晷景八尺四寸立冬晷景丈四寸二分小雪晷景 …… (第 6b 页)
馀从来积岁及交州所上检其增减亦相
符验然则今之二至非天之二至也宜当随时迁革以
取其合案后汉志春分日长 秋分日
短差过半刻寻二
分在二至之间而有长短因识春分近夏至故长 (第 7a 页)
秋分
近冬至故短也杨伟不悟即用之上历表云自古及今
凡诸术数皆未能并已之妙何此不晓亦何以云诏曰 …… (第 7a 页)
大同十年太史令
虞𠠎又用九尺表格江左之景夏至一尺三寸二分冬
至一丈三尺七分立夏立秋二尺四寸五分春分 秋分
五尺三寸九分陈氏一代唯用梁法齐神武以洛阳旧
器并徙邺中以暨文宣受终竟未考验至武平七年讫
于景礼始荐刘 (第 9a 页)